山城米香
www.fjnjnews.cn 2014-08-05 17:51 来源:东南网 我来说两句
曾与长太明美、云霄金枣、小溪枕头饼齐名,誉满闽南的山城米香(又名小饭),是南靖食品名贵产品之一。 山城米香制作始于清末,是由金山山美何氏兄弟—一何英仔、何春木,在山城开设糕饼店铺时,吸收各路之精华,细心研究,精心选料,制作而成的,具有独特香味,故命名为米香。当时,以春兴斋为店号,开始推销此产品。起初在县城,赢得信誉后,逐步赶县境内墟期;进而在大型迎神赛会做社戏的地方,如金山“九月半埔”,竹园“横封班”,龙山涌口庙会等,摆摊设点。如此苦心经营,几年之后,就有专门走货脚,为之送货到全县多个商店。为民众提供一种美味、可口、廉价的食品。 由于美味可口,加之包装考究,外型美观,呈梯形状,内加以白竹叶为防潮湿材料,外贴红色春兴斋商标,构成完整商品。由于有防潮湿材料,有一定保鲜期,携带方便,因此,民间发展为走亲访友上门时的馈赠品。做为春兴斋经营者何氏兄弟,懂得生意经,因势利导,首先在自己经营店铺窗口,用钱串索(即小麻绳)捆成几包一串,或24包一串,悬挂在醒目店窗前,刺激顾客购买欲。如此,一来买卖利索;二来便于买卖者携带。春兴斋注意市场变化,抓住时机,免费为商贩配一定数量钱串索。 用钱串索打成捆,上方再打一个结,留一小圆圈,便于顾客抓拿,不亚于现代的塑料袋装。商品从现卖现吃,发展到保鲜可储存,可做赠送佳品,商品又可远运。因此,销售量日益增多,销售范围日益扩大。从二十年代末至三十年代为米香经营旺盛时期,每天要生产上千包米香,从原料准备到制作,打包一条龙,何氏兄弟依靠自身力量已显得不够,因而,雇用伙计从2名到4名。商品远运到漳州、天宝、南靖(今靖城)等7个地区。远运的商品用篾笼装,规格有两种:大笼为400包,小笼为300包。笼的四周及上下以白竹叶为防潮材料,上加笼盖严实打紧方可出店。漳州、天宝商贩每墟期(五日)搭乘木船水运一趟,每趟两大笼。不能水运的地方就有肩挑小商贩出现,源源不断把商品送往各地。此时,山城米香名声大振,春兴斋店号也随之远驰。 山城春兴斋米香发展至一九三一年间,何氏兄弟开始分场制作,第二代何秀清(又名阿水)、何和尚开始接班,何英仔为长房,其子何和尚命店号为旧春兴斋;何春木为二房,其子何秀清店号仍为春兴斋。不过,群众为区分方便,俗称新春兴和旧春兴,何秀清一家店号称新春兴。 何秀清,从十六岁(1933年)开始经管新春兴斋米香制作,何和尚也是十六岁开始经管旧春兴斋米香制作,他俩弟兄遵循父训,精心制作,其产品并无走样,所以声誉不逊父辈当年。在1944—-1948年间,由于外侵内战,战乱纷飞,民不聊生,产品滞销,经营上不尽人意。直至解放生产才得以复苏,经营至1955年,何氏二代兄弟响应党的号召,接受政府对私改造政策,把原材料生产资料都作为投资入股,走合作化道路——公私合营。 公私合营初期,配有两个学徒跟班生产。此时,原材料来原充足,产品质量有保证,每天仍然要煮4锅米香原材料,每天要生产1200包,长年不停。后因受困难时期,及十年“文革”的影响,原材料供应困难,产品质量无法保证,所以米香生产处于停产和半停产状态。直至七十年代末改革开放,新时期工业主管部门重提生产拳头产品—一山城米香,竭力仿古制作。但由于现代化生产代替手工制作,食品种类繁多,又不断地推陈出新,人们口味要求越来越高,加之米香生产原材料要求苛刻,制作细致,老一辈已无能为力,年青一代对手工制作早无兴趣,产品质量达不到传统要求。因此产品打不出去,虽积极选送地区交易会,仍进展不大。 何氏春兴斋米香第三代传人——何秀清的女儿,在其父退休后补员接班,仍在国营食品厂制作米香,其后申请停薪留职,在家继续生产米香,投放市场参加竞争。不过,现在生产和包装与从前不大一样,采用塑料袋装,再也看不见以前梯形状包装。爆米不是用沙炒,而是用爆米机,产品销路还可以,但范围大大缩小。征得春兴斋米香第二代传人同意,把米香制作工艺公开,让大家品味。 原材料;上乘鹅蛋糯(特点圆、大,经沙炒爆后更酥脆),麦芽膏(正宗),山柑仔(野生),油葱,桂花米(经糖腌),白糖、食盐、白麻或花生米(炒熟)。 制作过程:糯米浸水12小时后,捞起掺粗糠去蒸炊,熟后经日晒至成干,由石臼舂后,使粗糠与熟料分开,扬净。熟料掺沙下锅先用文火焙后,进而强火炒爆后起锅,过筛后称爆花米。爆花米按配方和以白糖、油葱、桂花米、山柑仔(脸制后)、食盐、白麻或花生米(辗碎),在锅里加湿掺和均匀。起锅后放在木板上,经手木棍撵压成厚度均匀的大板块,经刀切成规格条状,分为大小条两种,打包时大条在下小条在上,叠成品字形,而后用纸打包成梯形状。 |
- 编辑人:漳州站 责任编辑:蒲怡丹 标签:
- 打印
- 收藏
- 发给好友
- 【字号 大 中 小】